ag凯发旗舰厅

2024-07-25

ag凯发旗舰厅 > 历史不会忘记——记宣城市抗美援朝老战士

历史不会忘记——记宣城市抗美援朝老战士之战地护卫李金铸-ag凯发旗舰厅

阅读次数: 信息来源: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发布时间:2023-08-17 09:03
[字体:  ]

老兵档案:

姓名:李金铸

出生:1933年11月

原籍:江苏泰兴人

经历:

1949年2月,入伍。

1951年9月,入朝,在第24军71师213团担任卫生员。

1954年9月,回国,开始学习进修。

1962年9月至1983年8月,在宁国中学工作,曾担任副校长。

1983年9月至1991年12月,先后担任宁国县总工会副主席、老干局副局长、信访局副主任、巡视员。

1991年12月,离休,享受县处级待遇。

2020年10月,获颁“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


我与老兵李金铸相识于1982年,那时我大学刚毕业被分配到宁国中学工作,他是学校的副校长,是我来到宁中工作的引路人。虽然我们共事的时间只有一年多,但他那和蔼可亲、朴实无华的笑容,却在我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于他是一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志愿军老兵,我是最近听他儿子李靖在一次闲聊中才知道的。


志愿军老兵李金铸(左)与本文作者合影

   4月15日上午,我怀着崇敬的心情,登门拜访了这位老领导、老战士。虽然多年未见,李老的样子似乎与40年前变化不大,那挺直的身板、矍铄的精神、清晰的思维,让人无法想象眼前的是一位经历过战火烽烟、年愈九十的志愿军老兵。由于彼此熟悉、用不着寒暄和客套,我便开门见山的问起了有关抗美援朝的往事,李老谦虚的说:“我是一名卫生兵,没做出什么贡献,与那些牺牲的战友相比,我是太渺小了。”接着,他便缓缓地打开了记忆的闸门,叙说起自己的身世以及在火线当卫生兵的亲身经历......


行军途中  奉命入朝

李金铸,江苏泰兴县人,1933年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在他小的时候,陈毅领导的新四军在泰兴黄桥镇与国民党部队作战,打了个大胜仗,给当地老百姓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也使他幼小的心灵滋生了要参加新四军的强烈愿望。1949年2月,刚满16岁的他,便跑到黄桥加入了当地的新四军游击队,不久这支游击队被编入解放军野战部队,他便成了解放军华野6纵9旅216团的一名战士。没几天,6纵划归第三野战军24军,军长是著名的皮定均将军(安徽金寨人)。4月下旬,24军从南通突破了国民党的长江天险,解放上海市。1950年9月,李金铸被选调进入24军后勤部卫校学习。卫校学习结束后,于1951年9月被分配到71师213团卫生队担任护士。1952年初,部队开往杭州湾一带,为解放台湾做准备,当行进到浙江台州时,部队突然接到命令,迅速赶往南京地区集结,为入朝作战进行训练和准备。1952年9月12日,他随部队从辽宁丹东步行进入朝鲜,开始了抗美援朝的战斗经历。


条件虽苦  斗志昂扬

当他们进入朝鲜后,才真正体验到战争环境的艰苦和危险,由于美军装备优良,武器先进,特别是有大批的飞机控制了制空权,对志愿军部队的行军威胁很大。朝鲜山高林密,与宁国的板桥差不多。为了躲避敌人的搜索,部队一般都是白天在山林里隐蔽休息,晚上开始急行军,要求不准说话,不准有火光,饿了就吃把炒面,喝口凉水。一旦有敌机立马隐蔽起来,尽量避免和减少不必要的伤亡。晚上行军伸手不见五指,由老兵在前面带路,一个接一个的跟着感觉走,一夜急行军几十公里,战士们要身背枪支、手榴弹、工兵铲、干粮、背包、水壶,负荷重达六七十斤。他们卫生兵还要背个急救药箱,确实很累,有时走着走着就睡着了,被走在后面的战友拍醒后睁开眼再继续走。

在朝鲜战场,志愿军部队没有固定的营房,在弹坑上横放着几根毛竹铺上竹丫丝便成了睡觉的床,遇到下雨天,一觉醒来浑身都透湿。在异国他乡,道路生疏,路况复杂,沿途很难遇见群众,即使遇见,语言也不通,根本无法交流。遇到连日下雨,道路泥滑,或者因水土不服,患上痢疾、疟疾,病倒、累倒的情况时有发生。虽然是晚上行军,但危险却无时无处不在,当遇上美军飞机打出照明弹后,夜间立刻变得跟白天一样明亮,随时有战友在敌机的狂轰乱炸中再也爬不起来。行军途中,官兵心连心、战友显深情的现象时有体现,干部帮年龄小的战士扛枪、老兵帮新兵挑脚上血泡的场景令人感动。尽管条件很艰苦,但战友们斗志却十分高昂,大家都怀着打败美帝野心狼、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念,都有随时牺牲的思想准备。很多战友会在里衣的前胸后背和袖口裤腿上缝块布,写上自己的名字和籍贯,这样就算被炸成碎块,也能证明自己没有被俘,是烈士。所以在当时,每个志愿军战士都是抱着为国捐躯的决心进入朝鲜战场的。 


两度临危  幸免于难

李金铸在团部卫生队担任卫生员,卫生员最主要的职责是在战场上对伤员进行紧急处理,如清创、包扎、止血等,为挽救战友生命赢得宝贵的时间。入朝后,战事频繁,战场不断转移,战场在哪儿,卫生队就跟到哪儿,与那些下连队冲锋战斗的战友相比,所面临的危险虽然要小一些,但只要在战场上,危险也是随时会发生的。他清楚记得有两次炸弹与他擦肩而过,差一点就光荣了。

一次是在送轻伤员去连队的途中,30多名轻伤战士经过卫生队简单止血包扎处理,必须马上返回前线。卫生队长派他负责送他们,为防避美机轰炸,他们晚上坐大卡车出发,且不能开车灯行驶。当时他坐在车厢的前排,车行驶一段时间后,一位战士说坐在后排太颠,身体不舒服想吐,他主动提出与那个战士调换了座位。谁知不一会儿,只见空中两架美机突然俯冲下来,先是绕着汽车盘旋几圈,接着就投下了炸弹,坐在前排的十几名战士不幸被弹片击中牺牲,其中就有刚才与他调换座位的战士。至今想起这事,他心中还有几分歉疚,早知如此,他就不换座位了。

还有一次是在行军途中,部队在山林中穿行,与他并排走的是团部的一位军法干事,因为都是江苏老乡,他俩边走边聊,突然美机来袭,他们来不及隐藏,炸弹就在身边炸响了,李金铸的军帽一下子被炸飞得老远,旁边的那位军法干事也重重的倒在他身上,后背鲜血直流。李金铸缓过神来,立即拿出急救包给那位战友包扎,军法干事推开他的手说:“我不行了,你快走!”说完就永远闭上了眼睛。

说到这里,李金铸老人眼里闪着泪花,语音也哽咽了,“战友倒下,是战场留给我最痛苦的回忆。战场上炮弹不长眼,我能够活着回来就是运气。”

70余载时光荏苒,抗美援朝战争的硝烟已然散去,如今山河无恙,家国安宁,而当年的志愿军战士也已成为白发苍苍的老人。看着眼前的李金铸老人,听着他平静的回忆这段往事,我的心中油然升腾起无限的敬意,对电影《英雄儿女》中“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这段歌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不忘初心 永葆本色

   1955年9月,李金铸所在的第24军完成抗美援朝任务后班师回国,由于李金铸在朝鲜战场上表现优秀,获得过一枚三等军功章,且又年轻好学,组织上便选派他先后进入工农速成中学和安徽师范大学学习深造。1962年,李金铸完成大学本科学业后被分配到宁国中学,成为了一名中学历史课教师。虽然离开了部队,放下枪杆子拿起了笔杆子。但李金铸几十年如一日,无论是学习和工作,还是退休在家,始终保持着战士的斗志、党员的初心。


李金铸(左一)与战友合影

他勤俭朴素,克己奉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战争年代那么艰苦,不要浪费”。常嘀咕着“现在条件好了,就大手大脚了,真是没过过苦日子啊”! 1983年,李金铸从副校长兼总务主任岗位上调离宁国中学,搬家的工人看到他家里搭柴棚捆绑架子的都是些破衣服撕成的布条和捡来的废旧铁丝,也没有什么像样的家具,不禁感慨唏嘘,没想到这位出生入死的老战士、老党员、老校长竟然过着如此节俭清贫的生活。李金铸是离休干部,享受国家免费医疗服务政策,住院拿药随时都可以,不用排队,但他很少利用这些优惠条件,有时不舒服就在门诊大厅里挂水治疗,即使需要住院也就住普通病房,执意不住老干部病房,不搞特殊化。对有些人一点小病住进干部病房,用自己的公费医疗卡给家人拿药,李金铸深恶痛嫉,他常说“没什么病去浪费国家的钱干什么呢?我又不是不能动。”

他低调处世,淡泊名利。李金铸是老大学生,老战士,资历深、党龄长,在上级领导岗位上的战友同学也不少,当有人劝他到上面活动活动争取去个有实权的单位,以后有利于子女的工作安排和自己的生活待遇,都被他义正言辞的否决了,“我要实权干什么呢,搞腐败啊,随组织安排”。在老干部局主持工作期间,依然公私分明,公车从未私用过。还耐心的开导家人“如果我这样,其他人也能这样,那要浪费国家多少钱啊”。有一年,李金铸的两个哥哥(也是老干部)从江苏老家去黄山经过宁国,局里的同志建议用公车送他们去黄山,他没有同意,而是自己掏钱买火车票送走的,公私分明不以权谋私。李金铸在战斗、学习、工作期间,获得过许多荣誉,大学期间曾担任历史系学生会主席,还是马拉松和竞走国家二级运动员。然而这些荣誉即使是家人都知之甚少,他自己也很少提及,当同事们在帮他搬家惊讶的看到这些ag凯发旗舰厅的荣誉证书时,李金铸却平淡的笑了笑,“放起来吧,都是过去的事了,没啥好炫耀的”。他拿起朝鲜战争三等功勋章端详了很长时间,表情凝重的说:“一个连的人上去,仅剩下一个指导员回来了,只有牺牲的战友才配得上这个勋章”。采访时,李金铸对我们说,想起那些殒身沙场埋骨异乡有些连姓名都未曾留下的年轻战友,还有什么名利是放不下的呢!是的,战场的硝烟虽已散去,那些记忆却深深的在这位老兵心里扎下了根,弥久愈新潜滋暗长形成了坚定绵长的信念,其形不张、其神不扬、朴质无华平淡似水。

他热爱学习,教子有方。李金铸的家乡江苏泰州平卧在江淮之间,这里河网交叉,径流纵横,绿野平畴,明清之际泰州学派流风余韵一直滋养着这片平原大地,民间百姓都很重视教育。李金铸自小家里贫穷,但兄弟几个依然受过几年私塾教育,他至今仍能背诵一些唐诗宋词,现在家里仍摆放着不少的各类书籍,尤以历史哲学比较多。李金铸先后在多个部门工作过,每到一个新的单位,都认真学习与工作相关的政策法规,并作了大量的学习笔记,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习惯使他在行政工作中得心应手,顺达流畅。退休之后他也没有放松自己的学习,积极参加单位组织的学习活动,平常也订阅一些报刊,经常阅读《邓小平文选》《习近平文选》等党建方面的书籍文章,并做了不少圈划和笔记。

读书报国的理念一直深藏于李金铸的心中,成为他重视教育子女读书学习的不懈追求。李金铸送大儿子上大学经过芜湖裕溪口,在车站书店特意给儿子买了《唐诗选》和《唐诗三百首》,叮嘱儿子好好读书。孩子们很小就从父亲口中知道鲁迅和巴金。在孩子们的记忆中,母亲比较严厉,父亲很少发火,遇到孩子们学习不认真或调皮捣蛋时,身为教师的李老一般都是耐心诱导,囿于工作繁忙李金铸关注孩子的时间不是太多,但他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的影响了孩子们的成长,几个儿子都顺利的考进了大学,也都成为了各自岗位上优秀骨干。“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之谓也。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简朴的生活,平静的学习,自适的心境,便是老兵李金铸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上一条:
网站地图